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時常會遇到一些皮膚上的小問題,它們可能不痛不癢,卻讓人心生疑慮。其中,有一種被稱為「小珍珠」的皮膚贅生物,尤其在兒童群體中較為常見,它就是我們今天要深入探討的主角——傳染性軟疣。這種由傳染性軟疣病毒(Molluscum Contagiosum Virus, MCV)引起的皮膚感染,不僅影響美觀,更因其極強的傳染性而成為家長和成人關注的焦點。本文將為您提供一份詳盡的傳染性軟疣全攻略,從如何識別它的真面目,到各種治療方案的優劣解析,再到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預防和護理,旨在幫助每一位讀者,無論是焦急的家長,還是困惑的成人患者,都能清晰地了解、正確地應對,最終告別「小肉粒」的困擾。
第一部分:認識傳染性軟疣——「小珍珠」的真面目與傳播路徑
傳染性軟疣,顧名思義,是一種具有高度傳染性的皮膚病。它由痘病毒科的傳染性軟疣病毒引起,主要通過直接接觸、間接接觸以及自體接種等方式傳播。了解它的基本特徵和傳播途徑,是有效預防和治療的第一步。
1.1 傳染性軟疣的定義與典型症狀
傳染性軟疣是一種良性的、自限性的病毒感染,主要侵犯皮膚和黏膜。它的典型皮損表現為:
- 形態特徵: 呈圓形或半球形的丘疹,表面光滑,質地柔軟,顏色多為膚色、淡紅色或珍珠色,中央常有臍凹(即中央凹陷)。這種中央凹陷是其重要的診斷特徵之一,也是「小珍珠」名稱的由來。皮損大小不一,從針尖大小到豌豆大小,甚至更大。
- 數量與分布: 數量可從數個到數百個不等。它們可以單個散在分布,也可以簇集生長。在兒童中,常出現在面部(尤其是眼瞼和口周)、軀干、四肢屈側等部位。在成人中,尤其通過性接觸傳播時,則多見於生殖器、肛周、大腿內側、下腹部等區域。
- 伴隨症狀: 大多數情況下,傳染性軟疣不痛不癢,但少數患者可能會感到輕微瘙癢,尤其是在皮損周圍出現濕疹樣改變時。搔抓不僅可能導致皮膚破損,引發繼發感染,還會將病毒從一個部位播散到另一個部位,形成新的皮損,這被稱為「自體接種」。
- 特殊表現: 有時,皮損周圍會出現紅色炎症性暈,提示機體正在對病毒產生免疫反應,這通常是皮損即將自行消退的跡象。
例如,家住上海的李阿姨發現自家4歲的小孫子小明,最近在腋下和肘窩處長出了幾個米粒大小、中間有點凹陷的小疙瘩,顏色跟膚色差不多,不痛不癢,一開始沒在意。但幾天後,小疙瘩的數量似乎增多了,李阿姨這才帶小明去醫院檢查,醫生一眼就確診為典型的傳染性軟疣。這就是最常見的發病情況。
1.2 傳染性軟疣的主要傳播途徑
傳染性軟疣的傳播能力極強,了解其傳播途徑對於阻斷疾病傳播至關重要:
- 直接接觸傳播: 這是最主要的傳播方式。例如,健康皮膚直接接觸到患者的皮損,或者與患者共用毛巾、衣物、浴巾等個人物品,都可能導致病毒傳播。在兒童群體中,玩伴之間、幼兒園或學校內,通過牽手、擁抱、共用玩具等親密接觸,病毒很容易擴散。
- 間接接觸傳播(污染物傳播): 病毒可以在物體表面存活一段時間。例如,患者使用過的游泳池、浴盆、玩具、床單、枕套等,如果未經過徹底消毒,健康人接觸後也可能被感染。在公共場所如游泳館、健身房,如果衛生條件不佳,也存在間接傳播的風險。
- 自體接種傳播: 患者自身搔抓皮損後,病毒會沾染到指甲上,再接觸到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,導致病毒在患者自身皮膚上擴散,形成新的皮損。這是導致皮損數量增多、范圍擴大的常見原因。家長應特別注意,避免孩子搔抓。
- 性接觸傳播: 在成人中,傳染性軟疣有時被視為一種性傳播疾病(STI),尤其當皮損出現在生殖器、肛周、大腿內側等部位時。這通常發生在性行為過程中皮膚黏膜的直接摩擦。
例如,在北京某幼兒園,小班的樂樂小朋友因為洗澡時使用了哥哥用過的毛巾,結果沒過多久,身上也出現了類似的「小珍珠」。這正是典型的間接接觸傳播。而王先生在與患有傳染性軟疣的伴侶發生親密接觸後,生殖器部位出現了皮損,這則屬於性接觸傳播的范疇。
第二部分:兒童高發與家庭防擴散指南
兒童是傳染性軟疣的高發人群,這與他們皮膚嬌嫩、免疫系統尚未完全成熟、以及日常生活中與他人親密接觸較多等因素有關。因此,如何在家庭環境中有效阻斷傳染性軟疣的傳播鏈,是每位家長都應該掌握的知識。
2.1 兒童為何易感傳染性軟疣?
兒童,特別是1-10歲的學齡前及學齡期兒童,是傳染性軟疣的「重災區」。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:
- 皮膚屏障功能不完善: 兒童的皮膚相對嬌嫩,角質層薄,皮膚屏障功能不如成人完善,更容易受到病毒入侵。
- 免疫系統發育不成熟: 盡管兒童的免疫系統正在發育,但對於某些病毒的抵抗力可能相對較弱,特別是首次接觸傳染性軟疣病毒時,缺乏特異性免疫應答。
- 群體生活與親密接觸: 幼兒園、學校、游樂場等集體環境中,兒童之間的肢體接觸頻繁,共用玩具、文具等物品的機會多,病毒傳播風險隨之增高。例如,在廣州的一所小學里,一個班級里有多個孩子在手臂上出現軟疣,調查後發現,他們經常在體育課後共用擦汗的毛巾,這大大增加了交叉感染的幾率。
- 衛生習慣有待培養: 部分兒童可能尚未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,如飯前便後不洗手、用手揉眼睛、摳鼻子等,這些都可能增加病毒傳播的機會。
- 濕疹等皮膚病史: 患有特應性皮炎(濕疹)的兒童,皮膚屏障受損,瘙癢感更強,搔抓後更容易導致病毒擴散和感染。
2.2 家庭防擴散的實用策略
一旦家庭成員中有人感染了傳染性軟疣,尤其是兒童,家長應立即採取措施,防止病毒在家庭內部擴散,保護其他家庭成員,特別是免疫力較低的嬰幼兒。
2.2.1 個人物品的嚴格管理
- 衣物與毛巾: 患兒的衣物、毛巾、浴巾、床單等應與家人分開清洗,最好每天用熱水(60℃以上)浸泡或煮沸消毒,或使用衣物消毒劑。清洗後在陽光下暴曬或烘乾。例如,家住成都的張女士,在得知孩子感染後,立即將孩子的衣服、毛巾分開放置並單獨清洗,每次都加入消毒液,並在陽光充足的日子裡晾曬,有效避免了病毒在家庭成員間的傳播。
- 洗浴用品: 避免共用肥皂、浴球、搓澡巾等洗浴用品。最好讓患兒單獨使用一個浴盆,每次使用後徹底清洗消毒。如果條件不允許,則在患兒洗浴後,立即用含氯消毒劑對浴缸或淋浴區進行擦拭消毒。
- 玩具與文具: 兒童常接觸的玩具(尤其是毛絨玩具、塑料玩具)、學習文具等,應定期清洗消毒。可使用稀釋的消毒液擦拭,或在陽光下暴曬。
2.2.2 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
- 勤洗手: 患兒及家庭成員都應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,尤其是在接觸皮損後、飯前便後。使用流動水和肥皂或洗手液徹底清洗雙手。
- 避免搔抓: 叮囑患兒不要搔抓皮損,以免導致自體接種和繼發感染。可以剪短指甲,或在必要時用透氣性好的敷料覆蓋皮損,減少搔抓的機會。
- 皮膚清潔乾燥: 保持患兒皮膚清潔乾燥,洗澡後用柔軟毛巾輕輕拍干,避免用力摩擦。
2.2.3 隔離與防護
- 避免共用床鋪: 如果患兒皮損較多或處於活躍期,應避免與家人共用床鋪。
- 公共場所防護: 在疾病未痊癒前,應盡量避免帶患兒去公共泳池、澡堂等可能導致交叉感染的場所。如果必須前往,應妥善遮蓋皮損。例如,北京的王奶奶帶孫女去游泳館,孫女因腿部有幾顆軟疣,王奶奶便特意給孫女穿上長褲泳衣,並叮囑她不要與他人分享毛巾,很好地做到了防護。
- 學校/幼兒園應對: 及時告知學校或幼兒園老師患兒的情況,並與老師溝通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,如避免患兒與其他小朋友進行過於親密的肢體接觸,不共用毛巾等。學校方面也應加強日常消毒,特別是對玩具、桌椅等公共物品的消毒。
2.2.4 增強免疫力
- 均衡飲食: 保證患兒攝入充足的蛋白質、維生素和礦物質,多吃新鮮蔬菜水果。
- 適度運動: 鼓勵患兒進行適量的戶外運動,增強體質。
- 充足睡眠: 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,有助於身體恢復和免疫力提升。
第三部分:成人傳染性軟疣的特點與應對策略
雖然傳染性軟疣在兒童中更為常見,但成人也並非「免疫」。成人感染傳染性軟疣的途徑和表現與兒童有所不同,尤其需要關注性傳播的可能性以及可能帶來的心理壓力。
3.1 成人傳染性軟疣的特點
成人感染傳染性軟疣主要有以下特點:
- 傳播途徑多樣: 除了與兒童類似的直接接觸、間接接觸和自體接種外,性接觸是成人傳染性軟疣的重要傳播途徑。當皮損出現在生殖器、肛周、大腿內側、下腹部等部位時,應高度警惕性傳播的可能。
- 皮損分布: 成人患者的皮損分布通常與傳播途徑相關。若為性接觸傳播,皮損多集中在生殖器及周圍區域;若為非性接觸傳播,皮損可出現在身體任何部位,如軀干、四肢,尤其是在皮膚褶皺處或經常摩擦的部位。
- 免疫狀態影響: 成人患者的免疫狀態對病情發展有顯著影響。免疫功能正常者,皮損數量可能較少,病程較短,甚至可能自愈。然而,對於免疫功能低下者,如艾滋病患者、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者、腫瘤患者等,皮損可能廣泛、數量多、持續時間長,且治療效果可能不佳。
- 心理壓力: 成人患者,特別是性傳播途徑感染者,可能面臨較大的心理壓力。他們可能感到羞恥、焦慮、自卑,擔心影響伴侶關系或社交生活。這種心理負擔有時甚至超過疾病本身帶來的生理不適。
例如,一位30歲的白領女士,在與新交往的男友親密接觸後,發現小腹和大腿根部出現了一些「小珍珠」。經醫生診斷為傳染性軟疣,並排除了其他性傳播疾病。這讓她感到非常焦慮,擔心疾病的性質和治療過程。醫生在治療的同時,也給予了她心理疏導,強調這是一種常見的病毒感染,不必過於自責和恐慌。
3.2 成人傳染性軟疣的應對策略
成人感染傳染性軟疣後,除了積極治療外,還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:
3.2.1 及時就醫與伴侶篩查
- 專業診斷: 成人患者一旦發現可疑皮損,應及時前往正規醫院皮膚科就診,由專業醫生進行診斷。醫生會根據皮損特徵進行判斷,必要時會進行皮膚鏡檢查或病理活檢以確診。
- 伴侶篩查與告知: 如果懷疑是性傳播,患者應主動告知性伴侶,並建議伴侶也進行相應的篩查。這是對伴侶負責的表現,也有助於防止交叉感染和重復感染。例如,在深圳,一位男士被診斷為性傳播的傳染性軟疣後,主動陪同妻子到醫院檢查,雖然妻子暫時沒有症狀,但醫生仍建議他們共同接受治療和預防措施,以徹底清除病毒。
- 排除其他疾病: 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其他性傳播疾病的篩查,以排除梅毒、生殖器皰疹、尖銳濕疣等其他疾病,確保診斷的准確性。
3.2.2 心理調適與支持
- 正視疾病: 認識到傳染性軟疣是一種常見的病毒感染,並非「不潔」或「羞恥」的象徵,有助於減輕心理負擔。
- 尋求專業幫助: 如果心理壓力過大,可以尋求心理醫生或專業咨詢師的幫助,進行心理疏導。
- 與伴侶溝通: 坦誠地與伴侶溝通,解釋病情,共同面對,有助於增進理解和信任。
- 加入支持群體: 有些患者會選擇加入相關的病友支持群體,分享經驗,獲得情感支持,減輕孤獨感。
3.2.3 預防復發與再感染
- 治療徹底: 確保所有皮損都被清除,並定期復查,防止復發。
- 安全性行為: 對於性傳播的患者,在治療期間應避免性行為。治癒後,應堅持使用安全套,並確保伴侶也已治癒,以防止再感染。
- 增強免疫力: 規律作息、均衡飲食、適度運動、戒煙限酒,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,有助於提升身體免疫力,降低復發風險。
第四部分:傳染性軟疣的治療選擇——哪種適合你?
傳染性軟疣的治療方法多種多樣,包括物理治療、葯物治療以及部分情況下的觀察等待。選擇哪種治療方案,需要根據患者的年齡、皮損部位、數量、大小、患者意願以及醫生的專業判斷來決定。以下是目前主流的治療方案及其優缺點。
4.1 物理治療:快速有效清除皮損
物理治療通過直接破壞或去除皮損,達到治療目的,通常效果立竿見影。
4.1.1 冷凍治療
- 原理: 利用液氮(溫度可達-196℃)的超低溫,使皮損細胞內外的水分結冰,導致細胞損傷、壞死、脫落。
- 操作過程: 醫生用棉簽蘸取液氮,或使用冷凍噴霧器,對准皮損進行點凍。通常會進行1-2個凍融循環,每次凍結時間數秒到數十秒不等,直至皮損表面出現霜斑。
- 優點: 療效確切,操作簡便,對單個或數量不多的皮損效果好。治療後局部可能出現紅腫、水泡,數日後結痂脫落,一般不留疤痕。例如,在杭州,一位母親帶著7歲的女兒去醫院,醫生對孩子手臂上的幾顆軟疣採用了冷凍治療,整個過程不到十分鍾,孩子雖然有點疼,但很快就恢復了,一周後結痂脫落,皮損也消失了。
- 缺點: 治療過程中有疼痛感,對於兒童可能需要局部麻醉或分散注意力。對深層或較大皮損可能需要多次治療。術後可能出現水泡、色素沉著或減退。
- 適用人群: 適用於單個或數量較少的皮損,尤其適合成人和較大兒童。對於嬰幼兒或皮損數量多、分布廣的患者,可能需要分次治療或考慮其他方案。
4.1.2 刮除術(或稱鉗除術)
- 原理: 使用專門的環形刮匙(或鑷子)直接將軟疣皮損從皮膚上刮除或鉗除。
- 操作過程: 局部消毒後,醫生會根據皮損大小選擇合適的刮匙,在皮損基底部進行刮除。對於疼痛敏感的患者或兒童,可先進行局部麻醉(如外用麻醉膏或局部注射麻醉劑)。
- 優點: 效果立竿見影,皮損清除徹底,可立即看到效果。對於較大的或數量較少的皮損,一次治療即可清除。刮除物可送病理檢查,明確診斷。
- 缺點: 治療過程中有疼痛感,可能出血,術後需要局部消毒、包紮,有感染風險。操作不當可能留疤。對於數量多、分布廣的皮損,操作耗時且痛苦。
- 適用人群: 適用於單個、較大或數量較少的皮損,特別是在明確診斷、需要快速清除時。對於兒童,若皮損數量不多且配合度較高,也可考慮。
4.1.3 激光治療
- 原理: 利用高能量激光束(如CO2激光、脈沖染料激光等)對皮損進行汽化或凝固,使其壞死脫落。
- 操作過程: 在局部麻醉下,醫生使用激光設備對准皮損進行精確照射。
- 優點: 精準性高,對周圍正常組織損傷小,出血少。對於數量多、分散或位於特殊部位(如黏膜)的皮損有較好效果。
- 缺點: 治療費用相對較高,治療後局部可能結痂,恢復期稍長,也可能出現色素沉著或減退。操作者需要有經驗。
- 適用人群: 適用於數量較多、分布廣泛、或位於特殊部位(如面部、生殖器)的皮損,以及對其他治療方法效果不佳的患者。
4.2 葯物治療:居家或輔助治療的選擇
葯物治療通常用於輔助物理治療,或用於不適合物理治療的患者。
4.2.1 外用葯物
- 咪喹莫特乳膏: 一種免疫調節劑,能刺激局部免疫反應,清除病毒。通常每周使用3次,持續數周至數月。優點是無創傷,可在家使用;缺點是起效較慢,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局部紅斑、瘙癢、脫屑等刺激反應。不適用於3歲以下兒童。例如,一位家長在孩子身上發現多處分散的軟疣,考慮到刮除和冷凍的痛苦,選擇了醫生推薦的咪喹莫特乳膏,雖然見效慢些,但孩子配合度高,最終皮損也逐漸消退。
- 維A酸乳膏/凝膠: 具有角質溶解作用,有助於剝脫皮損。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,注意局部刺激反應。
- 鬼臼毒素酊/膏: 具有細胞毒性,可抑制病毒復制,導致細胞壞死。但毒性較大,需嚴格遵醫囑使用,避免接觸正常皮膚和黏膜,不適用於兒童和孕婦。
- 碘酊/聚維酮碘: 具有消毒和輕微腐蝕作用,可用於較小的皮損。但需注意局部刺激和過敏。
- 水楊酸制劑: 具有角質溶解作用,可軟化和剝脫皮損。
4.2.2 口服葯物與中醫葯輔助
- 免疫調節劑: 在某些情況下,醫生可能會考慮使用口服免疫調節劑(如轉移因子、胸腺肽等)來增強患者的細胞免疫功能,輔助清除病毒,尤其適用於反復發作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。
- 中醫葯治療: 中醫認為傳染性軟疣多因濕熱毒邪蘊結肌膚或肝脾失調、氣血不和所致。可根據患者體質辨證施治,內服清熱解毒、健脾利濕的中葯,或外用具有清熱解毒、燥濕止癢功效的葯膏或葯水。中醫葯治療通常起效較慢,但副作用相對較小,且能整體調理身體,增強抗病能力。例如,一些家長在西醫治療的同時,也會選擇尋求中醫的幫助,通過中葯調理,希望能從根本上改善孩子的體質,減少復發。
4.3 「等待自愈」的利弊分析
傳染性軟疣是一種自限性疾病,這意味著在某些情況下,它可能在數月到數年內自行消退,無需任何治療。然而,「等待自愈」並非適用於所有情況,需要權衡利弊。
- 自愈的可能: 多數兒童在2-3年內可自愈,部分成人患者也可自愈。這通常發生在機體免疫系統識別並清除了病毒之後,皮損周圍可能出現炎症反應,然後逐漸萎縮、脫落。
- 等待的風險:
- 傳染他人: 在等待自愈的過程中,患者仍然具有傳染性,容易將病毒傳播給家人、玩伴或性伴侶。
- 自體接種與擴散: 皮損可能因搔抓而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,導致數量增多、范圍擴大,增加治療難度和痛苦。
- 影響美觀與心理: 尤其當皮損位於面部等暴露部位時,長期存在會影響美觀,給患者帶來心理壓力。
- 繼發感染: 搔抓或破損的皮損容易繼發細菌感染,引起紅腫、疼痛、化膿。
- 何時可考慮等待: 僅當皮損數量極少(1-2個)、位於隱蔽部位、患者(尤其是兒童)非常排斥治療、且家庭成員中無免疫力低下者時,才可在醫生指導下謹慎考慮等待。但仍需密切觀察,並做好隔離防護措施。
總結: 鑒於傳染性軟疣的傳染性和擴散性,以及可能帶來的不適和心理影響,大多數情況下,建議積極治療,不建議盲目等待自愈。
第五部分:日常預防與護理——告別「小肉粒」困擾
預防勝於治療。在日常生活中採取積極的預防和護理措施,不僅能有效降低感染傳染性軟疣的風險,也能促進已感染患者的康復,減少復發。
5.1 傳染性軟疣的日常預防措施
預防傳染性軟疣的感染,主要從阻斷傳播途徑入手:
- 保持個人衛生:
- 勤洗手: 養成飯前便後、接觸公共物品後、外出回家後用流動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洗手的習慣。
- 勤洗澡: 保持皮膚清潔,但避免過度搓洗,以免損傷皮膚屏障。
- 衣物勤換洗: 尤其是貼身衣物、毛巾、浴巾等,應勤洗勤曬,高溫消毒。
- 避免共用個人物品:
- 毛巾、浴巾: 家庭成員之間應一人一巾,避免交叉使用。在公共場所(如健身房、游泳館)也應自備毛巾。
- 洗浴用品: 肥皂、浴球、搓澡巾等不應共用。
- 床單、被罩: 定期清洗更換,尤其是在家庭成員有皮膚病時。
- 注意公共場所衛生:
- 游泳池、澡堂: 選擇衛生條件好、水質達標的游泳館。盡量避免在公共澡堂搓澡,減少皮膚直接接觸。
- 兒童游樂場所: 提醒孩子玩耍後及時洗手,盡量避免與有明顯皮膚症狀的孩子親密接觸。
- 增強身體免疫力:
- 均衡飲食: 保證充足的蛋白質、維生素(特別是維生素C和D)和礦物質攝入,多吃新鮮蔬菜水果。例如,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柑橘類水果、獼猴桃,以及富含鋅的肉類、豆類,有助於提升免疫功能。
- 適度運動: 規律的體育鍛煉有助於提高身體素質,增強抵抗力。
- 充足睡眠: 保證每日充足的睡眠時間,避免熬夜,讓身體得到充分休息。
- 保持心情愉悅: 壓力和焦慮會影響免疫系統功能,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有助於身體健康。
- 避免皮膚損傷: 皮膚破損是病毒入侵的門戶。在日常生活中,注意保護皮膚,避免外傷、摩擦。對於患有濕疹、特應性皮炎等皮膚病的患者,應積極治療原發病,修復皮膚屏障。
5.2 傳染性軟疣的日常護理小貼士
對於已經感染傳染性軟疣的患者,正確的日常護理有助於控制病情、促進恢復,並減少擴散和復發:
- 避免搔抓皮損: 這是最重要的護理原則。搔抓不僅會損傷皮膚,引起繼發感染,更會導致病毒的自體接種,使皮損數量增多、范圍擴大。可以給兒童剪短指甲,或在皮損部位用透氣性好的敷料(如創可貼、紗布)進行覆蓋,減少直接接觸和搔抓的機會。
- 保持皮損部位清潔乾燥: 每日用溫水和溫和的洗浴產品清洗患處,輕輕拍干。避免使用刺激性強的肥皂或用力搓洗。
- 穿著寬松透氣的衣物: 避免穿著緊身、不透氣的衣物,減少對皮損的摩擦和刺激,有助於皮膚透氣,防止潮濕。例如,在炎熱的夏天,給孩子穿棉質的寬松短袖和短褲,能有效減少摩擦和汗液刺激。
- 遵醫囑用葯和復診: 嚴格按照醫生的指導使用外用葯物或進行物理治療後的護理。按時復診,讓醫生評估治療效果,及時調整治療方案。
- 觀察新發皮損: 在治療期間和治療後,應密切觀察身體其他部位是否有新的皮損出現。一旦發現,及時告知醫生,進行處理。
- 飲食禁忌: 雖然沒有特定的食物會直接加重傳染性軟疣,但建議避免辛辣刺激、油膩的食物,多攝入清淡、富含維生素的食物,有助於身體恢復。
- 家庭環境消毒: 定期對家庭環境進行清潔消毒,特別是患兒經常接觸的物品和區域,如地板、門把手、玩具等。
結語: 傳染性軟疣雖然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,但只要我們對其有足夠的了解,採取正確的預防和治療措施,並堅持良好的日常護理習慣,就能夠有效地控制病情,最終告別「小肉粒」的困擾。無論是家長還是成人,面對傳染性軟疣,都應保持科學、積極的態度,及時就醫,配合治療,守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。記住,早發現、早診斷、早治療,是戰勝傳染性軟疣的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