急性喉頭蓋炎,又稱急性會厭炎,是一種可能迅速危及生命的嚴重感染性疾病。它主要表現為會厭及其周圍組織的急性炎症和水腫,導致上呼吸道梗阻,進而引發呼吸困難甚至窒息。盡管近年來由於疫苗接種的普及,其發病率有所下降,但對於未接種疫苗的兒童和免疫力低下的成年人來說,急性喉頭蓋炎仍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威脅。其病程進展迅速,往往在數小時內即可從輕微症狀發展至完全氣道梗阻,因此,早期識別、快速診斷和及時干預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。
臨床醫のための急性喉頭蓋炎:診斷から緊急気道確保、最新治療プロトコルまで
對於臨床醫生而言,准確診斷和有效管理急性喉頭蓋炎是其專業能力的重要體現。該疾病的病理生理學基礎是會厭及其周圍黏膜下組織的炎症和水腫。常見的病原體包括B型流感嗜血桿菌(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, Hib),尤其在未接種Hib疫苗的兒童中;此外,肺炎鏈球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和A組鏈球菌也是常見的致病菌。病毒感染雖然罕見,但也可引起類似症狀。
臨床表現與快速診斷要點
急性喉頭蓋炎的臨床表現因年齡而異,但共同點是進展迅速且症狀嚴重。
- 兒童患者: 典型表現為突發高熱、劇烈咽痛(與口咽檢查結果不符)、吞咽困難(甚至唾液都難以吞咽,表現為流涎)、聲音含糊不清(「熱土豆」音),以及吸氣性喉鳴。患兒常採取「三腳架姿勢」(身體前傾,頸部過伸,手臂支撐),以努力保持氣道通暢。病情可在數小時內迅速惡化,出現呼吸窘迫、煩躁不安、發紺等危急症狀。特別強調:在懷疑急性喉頭蓋炎的兒童中,嚴禁使用壓舌板檢查咽喉,因為這可能誘發喉痙攣,導致完全性氣道梗阻。
- 成人患者: 成人急性喉頭蓋炎的起病通常相對緩慢,症狀進展可能需要24-48小時。主要症狀包括劇烈咽痛、吞咽困難、吞咽痛(Odynophagia)、聲音低沉或嘶啞。流涎和喉鳴在成人中不如兒童常見,但一旦出現則提示氣道梗阻嚴重。成人患者可能由於氣道空間相對較大,初期症狀不明顯,但一旦水腫加重,氣道梗阻的風險同樣致命。
快速診斷的核心在於高度臨床懷疑。 在條件允許且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的情況下,間接喉鏡或纖維喉鏡檢查是診斷的金標准,可見會厭呈櫻桃紅色、腫脹。在進行此類檢查時,必須確保有經驗的麻醉科醫生或耳鼻喉科醫生在場,並做好隨時進行氣道干預的准備(如氣管插管或環甲膜穿刺)。影像學檢查中,側位頸部X線片可顯示「拇指征」(會厭腫脹如拇指),但其敏感性和特異性有限,不應延誤緊急氣道管理。CT掃描可提供更詳細的炎症范圍和是否有膿腫形成的信息,但僅適用於生命體征穩定的患者。
緊急氣道確保:挽救生命的第一要務
對於急性喉頭蓋炎患者,氣道管理是重中之重。一旦高度懷疑,應立即啟動緊急氣道干預流程。
- 准備: 迅速召集氣道管理團隊(麻醉科、耳鼻喉科、急診科醫生),准備好各種型號的氣管導管、喉罩、吸痰器、氧氣設備以及環甲膜穿刺或氣管切開工具包。
- 兒童氣道管理: 優先考慮在有經驗的麻醉科醫生或耳鼻喉科醫生在場的情況下,在手術室或ICU進行氣管插管。通常採用清醒狀態下或極淺鎮靜下的插管,以維持患兒自主呼吸。鼻腔氣管插管或口腔氣管插管均可,但需選擇比同齡兒童常用型號小0.5-1號的氣管導管。若插管失敗,應立即進行外科氣道建立(如環甲膜穿刺)。
- 成人氣道管理: 成人患者的氣道相對穩定,但仍需高度警惕。可嘗試清醒狀態下纖維支氣管鏡引導下插管。若出現嚴重呼吸窘迫,應立即進行快速順序誘導插管。外科氣道建立是插管失敗時的最終選擇。
- 插管後的管理: 氣管插管後,患者應轉入ICU進行密切監護,監測生命體征、血氧飽和度、呼吸狀況。
最新治療方案與並發症管理
氣道確保後,應立即開始葯物治療。
- 抗菌葯物: 經驗性廣譜靜脈抗生素治療應立即啟動,覆蓋常見的致病菌,如第三代頭孢菌素(如頭孢曲松或頭孢他啶)或碳青黴烯類抗生素。一旦血培養結果回報,根據葯敏試驗調整抗生素。療程通常為7-10天。例如,在中國北方某三甲醫院,對於兒童急性喉頭蓋炎,首選頭孢曲松靜脈滴注,每日一次,劑量根據體重調整。
- 糖皮質激素: 糖皮質激素(如地塞米松)的使用存在爭議。一些研究表明其有助於減輕氣道水腫,縮短插管時間,尤其在成人患者中。但也有研究認為其益處不明顯。臨床實踐中,多數醫生仍傾向於使用,以期減輕炎症反應。
- 液體管理: 維持患者水、電解質平衡,避免過度補液加重肺水腫。
- 並發症: 急性喉頭蓋炎的並發症包括肺炎、會厭膿腫、蜂窩織炎、腦膜炎、敗血症、化膿性關節炎和心包炎等。對於出現膿腫的患者,可能需要外科引流。密切監測患者病情變化,及時發現並處理並發症至關重要。
喉の痛み、息苦しさ…もしかして急性喉頭蓋炎?知っておきたい緊急サインと対処法
對於普通民眾而言,了解急性喉頭蓋炎的緊急信號至關重要,因為這直接關繫到能否及時就醫,挽救生命。它可能聽起來像普通的喉嚨痛,但其發展速度和潛在危險性遠超一般感冒。
識別危險信號
急性喉頭蓋炎的初期症狀可能與普通感冒或咽喉炎相似,但有一些關鍵的「紅旗」信號提示其嚴重性:
- 劇烈喉嚨痛: 疼痛程度遠超平時感冒引起的咽痛,甚至難以忍受。
- 吞咽困難和流涎: 喉嚨痛到連口水都無法吞咽,導致唾液不斷流出,尤其在兒童中非常典型。
- 聲音含糊不清: 說話時聲音像嘴裡含著熱土豆一樣,聽起來不清楚。
- 呼吸困難和吸氣性喉鳴: 感覺呼吸費力,尤其在吸氣時,喉嚨會發出尖銳的、高調的哨音或嘶鳴聲。這表明氣道已經明顯狹窄。
- 高熱: 伴隨體溫迅速升高。
- 特殊體位: 患者可能會本能地採取身體前傾、頸部過伸、雙臂支撐在膝蓋上的姿勢,以努力打開氣道,這就是典型的「三腳架姿勢」。
- 煩躁不安: 由於缺氧或不適,患者會表現出異常的煩躁、焦慮或精神萎靡。
如果您或您的家人,特別是兒童,出現上述任何一種或多種症狀,且進展迅速,務必高度警惕急性喉頭蓋炎的可能。
緊急情況下的正確應對
一旦懷疑急性喉頭蓋炎,正確的緊急處理至關重要:
- 立即撥打急救電話120: 這是最重要的一步。切勿猶豫或自行前往醫院,因為患者隨時可能出現呼吸驟停。急救人員可以在途中提供初步的氧氣支持和監護。
- 保持患者鎮靜: 盡量安撫患者情緒,避免其因恐懼或哭鬧而加重呼吸困難。對於兒童,家長應保持冷靜,給予安慰。
- 不要試圖檢查喉嚨: 絕對不要用壓舌板、筷子或手指去查看患者的喉嚨。這種刺激可能導致會厭痙攣,瞬間完全阻塞氣道,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。
- 保持舒適體位: 讓患者保持其感覺最舒適的體位,通常是坐位或「三腳架姿勢」。不要強迫患者平躺,這可能會加重呼吸困難。
- 不要強行餵食或喂水: 吞咽困難時,任何食物或液體都可能誤入氣道,加劇危險。
- 告知醫護人員關鍵信息: 向急救人員和醫院醫生詳細描述症狀的發生時間、進展情況以及任何特殊表現。例如,如果您在上海,撥打120後,可以清晰地告知接線員:「我的孩子(或家人)突然高燒、喉嚨痛得厲害,口水都吞不下去,呼吸有聲音,可能得了急性喉頭蓋炎,請盡快派車!」
抵達醫院後,醫護人員會迅速評估患者的呼吸狀況,並可能立即採取氣管插管等氣道保護措施。您會看到醫生、護士、麻醉科和耳鼻喉科醫生迅速協作,一切以確保患者呼吸道通暢為首要任務。
小児の急性喉頭蓋炎:Hibワクチン接種の重要性と緊急時の対応策
小兒急性喉頭蓋炎因其發病急、進展快、重症率高,歷來是兒科急症中的「頭號殺手」。會厭在兒童氣道中占據相對較大的比例,且兒童氣道狹窄,一旦會厭水腫,極易導致完全性氣道梗阻。
小兒急性喉頭蓋炎的特殊性
兒童急性喉頭蓋炎的典型臨床表現通常在數小時內迅速加重。患兒常表現為突發高熱(體溫可達39-40℃),伴有咽痛、吞咽困難、流涎。由於無法吞咽口水,患兒會不斷流口水,這是非常具有警示意義的症狀。聲音會變得含糊不清,如同含著東西說話。隨著氣道梗阻加重,患兒會出現吸氣性喉鳴,呼吸費力,並可能出現煩躁不安,甚至發紺(口唇、指甲發青)等缺氧表現。在一些病例中,患兒在發病數小時內即可因氣道完全阻塞而窒息死亡。
診斷方面,對於兒童,臨床懷疑是第一位的。切忌在無氣道支持保障的情況下,強行用壓舌板檢查患兒咽喉。在有經驗的兒科醫生、麻醉科醫生和耳鼻喉科醫生共同評估下,可在手術室或ICU等有條件進行緊急氣管插管的環境下,進行間接喉鏡或纖維喉鏡檢查以確診。
緊急情況下的家庭與學校應對
作為家長或學校老師,一旦發現兒童出現疑似急性喉頭蓋炎的症狀,應立即採取以下措施:
- 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: 毫不猶豫,時間就是生命。明確告知接線員兒童的症狀和懷疑的疾病,以便急救人員做好准備。
- 保持兒童鎮靜: 盡量安撫孩子,避免哭鬧或掙扎,因為哭鬧會增加氧耗,加重呼吸困難。
- 保持舒適體位: 讓孩子採取其認為最舒適的坐姿或「三腳架姿勢」,切勿強迫其平躺。
- 切勿自行檢查喉嚨: 再次強調,不要用任何工具或手指去查看孩子的喉嚨。
- 不要餵食或喂水: 避免誤吸加重病情。
例如,假設在某個幼兒園,一名小朋友午睡後突然高燒,說喉嚨疼得厲害,不肯吃東西,還流口水,老師應立即聯系家長並同時撥打120。在等待急救車期間,讓小朋友坐在小椅子上,保持頭部略微前傾,並不斷安撫,避免其情緒激動。
Hib疫苗接種的重要性
B型流感嗜血桿菌(Hib)曾是導致小兒急性喉頭蓋炎的主要病原體。然而,Hib疫苗的廣泛接種極大地改變了急性喉頭蓋炎的流行病學。
- Hib疫苗的有效性: Hib疫苗是一種高效的疫苗,能有效預防Hib引起的侵襲性疾病,包括急性喉頭蓋炎、腦膜炎、肺炎和敗血症等。
- 中國疫苗接種情況: 在中國,Hib疫苗屬於「自費疫苗」(部分地區可能納入免費接種),需要家長自願選擇接種。盡管如此,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各級醫療機構都大力倡導兒童按時完成Hib疫苗的接種程序。通常在2、4、6月齡各接種一劑,12-15月齡加強一劑。
- 接種率提升的意義: 隨著中國Hib疫苗接種率的不斷提高,兒童急性喉頭蓋炎的發病率已顯著下降。這充分證明了疫苗在公共衛生領域的巨大價值。然而,對於那些因各種原因未接種Hib疫苗的兒童,或未能完成全程接種的兒童,其風險依然存在。
- 對家長的呼籲: 強烈建議所有適齡兒童按時完成Hib疫苗的全程接種。這不僅是為了保護孩子免受急性喉頭蓋炎的威脅,也是為了預防其他嚴重的Hib感染。如果您不確定孩子的疫苗接種情況,請及時咨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兒科醫生。
鑑別診斷の落とし穴:急性喉頭蓋炎と類似疾患を見分けるポイント
在急診科和兒科,醫生經常會遇到表現為呼吸困難和喉嚨症狀的患者。急性喉頭蓋炎的症狀與其他一些疾病有相似之處,但其處理方式卻截然不同,因此,准確的鑒別診斷至關重要,以免延誤救治或採取不當措施。
核心鑒別要點
在鑒別診斷時,需要關注以下幾個關鍵特徵:
- 發病年齡: 急性喉頭蓋炎在Hib疫苗普及前多見於2-7歲兒童,現在則更多見於未接種疫苗的兒童或免疫力低下的成人。而急性喉氣管支氣管炎(Croup,俗稱「哮吼」)則多見於6個月至3歲的嬰幼兒。
- 起病速度: 急性喉頭蓋炎起病急驟,症狀在數小時內迅速加重。哮吼則起病相對緩慢,通常有數天前感冒症狀。
- 發熱情況: 急性喉頭蓋炎常伴高熱。哮吼則多為低熱或中度發熱。
- 咳嗽特點: 急性喉頭蓋炎患者咳嗽不明顯或只有輕微的、含糊的咳嗽。哮吼則有典型的「犬吠樣」咳嗽,聲音粗糙。
- 流涎與吞咽困難: 急性喉頭蓋炎患者因吞咽困難而流涎明顯。哮吼患者則無流涎或吞咽困難。
- 聲音特點: 急性喉頭蓋炎為「熱土豆」音,聲音含糊不清。哮吼則聲音嘶啞。
- 中毒表現: 急性喉頭蓋炎患者常有中毒表現,精神萎靡或煩躁。哮吼患者通常精神狀態尚可。
常見鑒別診斷疾病
除了哮吼,以下疾病也可能與急性喉頭蓋炎混淆:
- 急性喉氣管支氣管炎(Croup): 這是最常見的鑒別診斷。其特徵是「犬吠樣」咳嗽、聲音嘶啞、吸氣性喉鳴,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。頸部正位X線片可能顯示「尖塔征」(Steeple sign),與急性喉頭蓋炎的「拇指征」不同。治療主要為糖皮質激素和霧化腎上腺素。
- 氣道異物吸入: 常見於兒童,表現為突發劇烈嗆咳、呼吸困難、喉鳴或哮鳴。有明確的異物吸入史(如玩耍小物件或進食時突然嗆咳)。診斷主要依靠病史和支氣管鏡檢查。
- 扁桃體周圍膿腫(Peritonsillar Abscess)/咽後壁膿腫(Retropharyngeal Abscess): 扁桃體周圍膿腫常表現為單側劇烈咽痛、張口困難(牙關緊閉)、「熱土豆」音、懸雍垂偏向健側。咽後壁膿腫則可能引起頸部僵硬、吞咽困難和呼吸困難,尤其在兒童中可迅速引起氣道壓迫。兩者均需外科引流。
- 過敏性休克(Anaphylaxis)/血管性水腫(Angioedema): 接觸過敏原後迅速出現喉頭水腫、呼吸困難、蕁麻疹、血壓下降等全身症狀。通常對腎上腺素、抗組胺葯和糖皮質激素反應良好。
- 細菌性氣管炎(Bacterial Tracheitis): 一種罕見但嚴重的細菌感染,主要累及氣管黏膜。患兒常有高熱、中毒症狀,可出現嚴重的呼吸道梗阻。有時可繼發於病毒感染。
- 白喉(Diphtheria): 盡管在中國已非常罕見,但仍需警惕。其特徵是咽喉部形成白色假膜,可引起氣道阻塞和全身中毒症狀。有疫苗接種史的患者風險極低。
診斷工具與陷阱
在鑒別診斷過程中,醫生會綜合運用臨床表現、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。然而,必須警惕一些診斷陷阱:
- 頸部X線片: 側位頸部X線片上的「拇指征」提示急性喉頭蓋炎,但陰性結果不能完全排除。正位X線片上的「尖塔征」提示哮吼。影像學檢查應在患者生命體征穩定,且不延誤氣道管理的前提下進行。
- 纖維喉鏡檢查: 這是確診會厭水腫的金標准。但必須在有經驗的麻醉科醫生和耳鼻喉科醫生在場,並備好氣管插管和外科氣道建立工具的情況下進行,以防檢查過程中刺激導致氣道完全梗阻。
- 最大陷阱:壓舌板檢查。 再次強調,在高度懷疑急性喉頭蓋炎的患者,尤其兒童中,絕對禁止使用壓舌板直接檢查咽喉。這種操作可能刺激腫脹的會厭,導致喉痙攣和氣道完全阻塞,造成災難性後果。
臨床醫生需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、扎實的鑒別診斷知識和快速決策的能力,才能在緊急情況下為患者提供最恰當的救治。
急性喉頭蓋炎のマネジメントにおける多職種連攜:救急隊、ER、ICU、耳鼻咽喉科の連攜強化の重要性
急性喉頭蓋炎的救治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戰斗,需要醫院內外多個科室和環節的無縫協作。從患者撥打急救電話的那一刻起,到其康復出院,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。在中國醫療體系中,建立和完善針對急性氣道危象的「綠色通道」和多學科協作機制,是提升救治成功率的關鍵。
1. 院前急救(急救中心/120)
- 角色: 急救中心是患者獲得專業救助的第一站。急救人員的快速識別和初步處理能力直接影響患者的預後。
- 協作要點:
- 快速識別: 急救人員應接受急性喉頭蓋炎相關症狀(如流涎、吞咽困難、呼吸困難、喉鳴、特殊體位)的培訓,以便在現場迅速做出初步判斷。
- 穩定與轉運: 在現場,應立即給予患者吸氧(如能耐受),保持患者最舒適的體位(通常是坐位),避免任何可能刺激氣道的操作(如口腔檢查),並以最快速度將患者轉運至具備耳鼻喉科、麻醉科和ICU條件的醫院。
- 信息預警: 在轉運途中,急救人員應提前與接收醫院的急診科取得聯系,詳細告知患者病情、懷疑診斷(急性喉頭蓋炎)以及預計到達時間,以便醫院提前做好接診准備,啟動「綠色通道」。例如,北京120急救中心的調度員在接到此類電話後,會立即通知最近的具備救治能力的醫院,並告知急診科醫生患者的具體情況。
2. 急診科(ER)
- 角色: 急診科是醫院內接診急性喉頭蓋炎患者的第一扇門,承擔著快速評估、初步穩定和協調後續治療的關鍵任務。
- 協作要點:
- 快速分診與評估: 患者抵達急診後,應立即由高年資護士或醫生進行優先分診,迅速評估氣道狀況。
- 啟動「綠色通道」: 一旦高度懷疑急性喉頭蓋炎,應立即啟動醫院內部的「急性氣道梗阻綠色通道」:迅速通知麻醉科、耳鼻喉科和ICU,並要求其在最短時間內趕到急診科會診或直接到手術室/插管室待命。
- 氣道准備: 急診科應常備氣管插管車和外科氣道建立工具包,確保所有設備處於良好工作狀態。在等待專科醫生到來的同時,保持患者舒適體位,給予高流量氧氣。
- 信息共享: 急診科醫生應清晰、簡潔地向麻醉科和耳鼻喉科醫生進行病情交接,包括患者的生命體征、呼吸困難程度、既往史等。
3. 麻醉科
- 角色: 麻醉科醫生是氣道管理的專家,尤其擅長處理困難氣道。在急性喉頭蓋炎的救治中,他們是確保氣道通暢的核心力量。
- 協作要點:
- 緊急氣管插管: 在急診科或手術室,麻醉科醫生會評估患者情況,決定是進行清醒插管(如纖維支氣管鏡引導下插管)還是快速順序誘導插管。在兒童中,通常會選擇在保持自主呼吸的情況下進行插管,以避免氣道塌陷。
- 困難氣道管理: 對於會厭水腫嚴重導致插管困難的病例,麻醉科醫生需要運用其困難氣道管理技能,如使用視頻喉鏡、纖維支氣管鏡,甚至在必要時與耳鼻喉科醫生協作進行外科氣道建立。
- 術後監護: 氣管插管成功後,麻醉科醫生會協助將患者轉運至ICU,並提供呼吸機支持和鎮靜鎮痛管理建議。
4. 耳鼻咽喉科(ENT)
- 角色: 耳鼻喉科醫生是診斷和治療咽喉部疾病的專家,在急性喉頭蓋炎的診斷、外科氣道建立和後續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。
- 協作要點:
- 確診與外科氣道建立: 在麻醉科醫生保障氣道安全的前提下,耳鼻喉科醫生可以通過間接喉鏡或纖維喉鏡確診會厭水腫。當氣管插管失敗或不適用時,耳鼻喉科醫生是進行環甲膜穿刺或氣管切開術的主刀醫生,確保患者獲得外科氣道。
- 後續治療與並發症處理: 氣道建立後,耳鼻喉科醫生會參與患者的後續治療,包括抗菌葯物選擇、評估會厭水腫消退情況,以及處理可能出現的並發症,如會厭膿腫的引流。
5. 重症監護室(ICU)
- 角色: ICU是急性喉頭蓋炎患者接受持續生命支持和嚴密監護的場所。
- 協作要點:
- 持續監護: ICU醫護團隊對患者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生命體征監測(心率、血壓、血氧飽和度、呼吸頻率)、呼吸機參數調整、液體管理、抗生素給葯等。
- 感染控制與並發症預防: 嚴格執行感染控制措施,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並發症。
- 拔管評估: 密切觀察會厭水腫消退情況,在氣道水腫明顯減輕、患者呼吸功能恢復後,由ICU、麻醉科和耳鼻喉科醫生共同評估,適時進行氣管拔管。
多學科協作的強化與實踐
為了提升急性喉頭蓋炎的救治水平,醫院管理層應積極推動以下措施:
- 建立標准化流程: 制定清晰、可操作的急性氣道梗阻「綠色通道」流程圖,明確各部門職責和響應時間。
- 定期模擬演練: 組織急診科、麻醉科、耳鼻喉科和ICU進行定期的聯合模擬演練,例如,模擬一個急性喉頭蓋炎患兒從急診入院到氣管插管、轉入ICU的全過程。這有助於提升團隊協作能力,發現流程中的薄弱環節。例如,在廣州某大型醫院,每月都會組織一次針對急危重症的模擬演練,其中就包括急性喉頭蓋炎的場景,通過演練,醫護人員能夠更熟練地應對突發情況。
- 加強溝通與信息共享: 推廣SBAR(Situation-Background-Assessment-Recommendation)等標准化溝通工具,確保醫護人員之間信息傳遞的准確性和完整性。
- 持續培訓與教育: 定期對各部門醫護人員進行急性喉頭蓋炎的診斷、治療和氣道管理技能培訓,包括最新的指南和技術。
通過這些努力,可以最大限度地縮短救治時間,提高診斷准確率,確保患者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恰當的醫療干預,從而顯著改善急性喉頭蓋炎的患者預後。